“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中國古代第一部明確記載官府手工制造業及其技術規范的科技著作《考工記》,對于“工”的標準已延續兩千余年。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湘繡,在傳統工藝傳承發展中仍堅守著材美、工巧、器韻、時宜的標準。
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帶有鮮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繡產品的總稱。它起源于湖南的民間刺繡,吸取了蘇繡和粵繡的優點而發展起來,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湘繡主要以蠶絲、純絲、硬緞、軟緞、透明紗和各種顏色的絲線、絨線繡制而成,其構圖嚴謹、色彩鮮明,各種針法容于表現力,通過豐富的色線和千變萬化的針法,使繡出的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無論平繡、織繡、網繡、結繡、打籽繡、剪絨繡、亂針繡等都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2006年,湘繡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長沙銅官窯古鎮繡珍閣,是一所現當代刺繡藝術收藏博物館。在繡珍閣湘繡展廳內,展示著一批湘繡的大師絕響、工藝絕品、當世孤品,足以代表現當代刺繡藝術、刺繡工藝的最高水平。如湘繡大師周金秀的作品《雄獅幼獅圖掛屏》,就是一幅將傳統針法與創新針法完美結合的當代湘繡巔峰之作。這幅作品采用刺繡獅虎毛的鬅毛針技法,細膩刻畫了威猛雄獅與幼獅柔情呢喃時的意趣。湘繡還講究形象生動逼真,色彩豐富鮮艷,針法迷幻多變。如李艷大師設計、繡制的《愛·系列》8幅作品,全面展示了湘繡平繡技法和亂針繡技法的特質。作品以細膩的情感、飽滿的構圖描繪出動物母子、父子、夫妻、家庭相親相愛的場景,以精妙絕倫的神韻、和諧溫馨的畫面烘托出愛的氛圍。
“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湘繡注重精細入微地刻畫物象的外形和內質,這是傳承人對傳統工藝的執著追求,也是對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最好注解。